查看原文
其他

北宋大崩溃:“能臣”蔡京的金融投机

宋徽宗所作《听琴图》,听琴二人分别为童贯和蔡京

 北宋大崩溃:
“能臣”蔡京的金融投机
文:郭建龙 编:Kuange李强
 
北宋末年,中央政府的财政几乎年年赤字,甚至财政收入只够满足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三。尤其宋徽宗上位后花钱的能力还很强大,他爱好广泛,品味高雅,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声色犬马全部涉猎。除此之外,他还是个建筑和园林专家…这样一位具有很高艺术爱好追求的皇帝,急需一位理财专家,能够用各种手段帮助皇帝找钱。
 
在所有大臣中,只有蔡京的理财能力与宋徽宗的胃口匹配。于是,皇帝越来越陷入对蔡京的宠爱无法自拔。
 
从公元1104年开始,蔡京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用各种票据,从金融上帮助皇帝维持开支。
 
用交子将民间经济掏空
 
北宋时期,由于雕版印刷的成熟,政府已经可以印刷数目众多的信用票据,最著名的就是交子和盐引,它们都可以被当作钞票使用。
 
所谓交子,就是以金属货币作为后盾的纸质凭证,每一张交子背后,都对应着一定数量的金属货币作为储备。理论上,一贯交子可以随时兑换一贯金属货币。
 
 交子
 
在政府发行交子之初,还有钱币作为准备金,因为用兵增加,政府对交子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原发行量的二十倍,而且大部分都没有硬通货做后盾。在市面上,交子的价格已经跌到了一贯只值十几文钱,出现了金融崩溃的局面。
 
蔡京一看形势出现了失控,连忙规定新发行的交子与旧交子不再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兑换,而是四贯旧交子只能兑换一贯新交子。由于交子三年一届,每隔三年,人们必须把手中的旧交子换成新的。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将交子一下贬值了4倍,持有交子的人一下子损失了75%的财产。
 
这种做法让人们对交子本身产生了怀疑。由于“交子”这个名称已经失去了信用,蔡京决定将其改一个名字,在四川发行钱引。钱引与交子的不同,只是名字的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蔡京以为这样就能骗过市场,重新开始。
 
但随后,市场做出了反应:钱引也发生了大规模的贬值。另外,全国其他地区的交子和钱引都已经不能兑换,只有四川可以兑换,于是,全国的纸币都越界进入了四川地区,更增加了贬值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最后下令,以前发行的纸币,不管是钱引还是交子,政府都不再兑换,让它们自生自灭。政府重新发行一届新的钱引,按照旧的额度发行。
 
通过一次明目张胆的违约行为,所有持旧交子的人都被政府洗劫一空。他们因为纸币方便才使用它,将所有的财富都换成纸,到最后,政府开一下印钞机,就将所有的财富裹挟而去,留下懵懂的人们在思考着到底哪里没有算清楚,才导致了倾家荡产。政府获得巨利的同时,失去了民间的信任,将民间经济的活力彻底掏空。

盐钞成了政府新型货币
 
除了瞄准纸币之外,蔡京对于以食盐为本位的盐钞也没有放过。所谓盐引,是以盐作为后盾的纸质凭证。理论上,每石盐引也可以随时兑换一石盐。
 
晒盐
 
在蔡京之前,交子只在四川使用,盐引只在北方使用,他扩大了交子和盐引的使用范围,将之变成全国发行,再利用政府的印钞机,将超过需求的交子和盐引注入实体经济之中。这时的交子和盐引已经无法兑换对应数量的金属货币和盐了,这就是通货膨胀。
 
蔡京执政时期,他规定商人持有的解盐盐钞可以拿到东南兑换末盐(解盐为颗盐,即颗粒状的盐,而其他地区大都为粉末状的末盐。)
 
另外,盐钞还可以兑换乳香、茶叶、度牒等物品,扩大了使用范围。经过这些措施,盐钞反而更加流行,蔡京漂亮地处理了这次危机。
 
然而,处理危机时,蔡京看到了盐钞的潜力。在改革的当年,商人们向中央政府缴纳了一百六十四万贯,而中央政府产盐的成本却只有十四万贯,净赚了一百五十万贯。
 
蔡京意识到,只要把盐钞杠杆化,就可以从民间汲取大量的财富。在以前,只有北方解州盐使用区才实行盐钞制度,这种制度是由政府垄断食盐生产,大商人从政府批发食盐后,卖给民间。而在南方则实行完全的政府专卖,从食盐的生产到运输到零售,都由政府掌握。蔡京废除了东南末盐的专卖衙门,在全国都实行盐钞制度。原本只在北方实行的食盐票据化运动,就遍及了全国。
 
在宋代,只要政府把持了盐业供给,盐商就会帮助政府把盐价炒高。而盐价的高昂更激发了盐商的热情,政府也可以发行更多的盐钞。
 
蔡京的改革帮助皇帝获得了大量的收入,但给民间制造了剧烈的通货膨胀。
 
徽宗的小金库:公田所
 
由于钱不够花,蔡京等人也在不断地给他开辟新的财源。
 
就在公元1116年,在另一个宦官杨戬的帮助下,宋徽宗开始建立一个叫作公田所的机构。所谓公田,原本是指属于皇帝的田庄。在北宋初年,有不少田地是没有主的,但到了末年时,所有这些无主的田都已经被人耕种。


宋徽宗时期,皇帝和大臣们突然开始打这些土地的主意,将它们化为公田,要求农民必须缴纳租金,也就是公田钱,才准予耕种。
 
公田所立即将这条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不仅在民间彻查公田,还将荒山荒地、废弃堤堰、沙滩淤地等不适应耕种的土地也登记在册,鼓励百姓耕种纳税。这些土地即使后来被大水淹没,该缴的税费也不能减免。对于能有水产的湖泊,公田所根据捕鱼船的大小课以重税。
 
史料记载,公田所就这样挤出土地三万四千顷,增加赋税十余万缗,把宋徽宗笑得前俯后仰。
 
不仅是收公田钱,宋徽宗朝在丈量土地时也做了手脚。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宋徽宗为了多收钱,做过一次变革,将长度单位做了变更。之前人们使用普通的“尺”,但皇帝以符合礼仪为借口,将尺的单位缩小,推行“乐尺”。
 
所谓乐尺,是根据礼乐的要求重新设计的长度单位,一乐尺比普通的尺稍小,结果按照普通尺计算出来的一亩,换算成乐尺的亩,就变成了1.08~1.09亩。通过单位换算,北宋的土地亩数就可以多出来8%以上,由于每亩的税率不变,从理论上,皇帝的税收就可以增加8%。
 
在缴纳公田钱时,也必须按照乐尺的亩来缴纳,更加重农民的负担。
  
蔡京在筹措帝国财政方面用尽了全力,他在任上进行了许多财政和金融改革,直到现代,各级政府仍然在学习这些经验。
 
宋钦宗上台后,为安抚百姓,开始了清理宋徽宗宠臣的行动,蔡京被流放岭南。临行之前,他的金银珠宝装了满满一大船,显然不穷。不穷而被饿死,何也?
 
原来,沿途老百姓憎恨这个巨贪大恶,不卖给他“食饮之物”,从开封到长沙,三千里路上,蔡京很难买到一口饭、一盘菜、一杯茶。到长沙,无处安歇,只能住到城南的一座破庙里,病困交加,饥寒交迫,至此,他才真正自省:“京失人心,何至于此”,最后“腹与背贴”,饿极而死。死后因没有棺木,只好以布裹尸,埋进专门收葬贫病无家者的漏泽园中。
 
 
蔡京的做法是中国古代政府第一次利用现代金融工具从民间抽取巨额利润的尝试。人们都反应不过来,没有能力做任何反抗,就被政府剥夺干净。不仅仅是宋代,在任何时候,只要政府手中掌握着印这些纸片的权力和工具,就必然会制造通货膨胀和财富再分配,在攫取巨额财政收入的同时,制造着一个又一个诱人的官商泡沫。
 
北宋虽然亡于金人之手,但真正令它衰弱到无法抵抗的地步的原因,不在于外界,而在于内部的资源已经被剥夺到了极致,不管面临多大的外部刺激,都已经无力作出响应了。中国王朝的衰亡,也必然是财政危机引起的失衡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会发生。
 
因此,要看透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就需要了解它们的财政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在《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一书中,独立学者郭建龙老师梳理自秦汉至满清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财政运作,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中国财政史图景。
 

 
但是,郭建龙老师的著作并不为了考据中国古代历史的细节,而是带着“现代中国”的问题意识,在古代中国中寻找定位。他认为:“自古至今,中国历史已经被污染太久,淹没在层层迷雾之中,而市场上流行的说书人式的历史书中,又只会写王侯将相钩心斗角,却对背后推动历史的真实力量一无所知。”
 
不了解历史,如何了解现代?
 
为此,先知书店诚意推荐郭建龙老师的“中国历史密码三部曲”,从和平时代的财政与经济,到战乱时期的军事,再到维持统治的根本哲学思想,没有传统史学考据的陈词滥调,也没有专业政商思想著作的艰涩深奥,足最基本的史实,辅之以现代认知视野,为我们一一剖析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关键“力量”。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注:本文内容节选自郭建龙《汴京之围》和《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进行汇编处理,如有纰漏,敬请指正。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汉武大帝与民间的货币战争
哈耶克关于货币的六大洞见
陈志武:穷人为什么会贫穷?(视频)
为什么大部分古代皇帝又蠢又坏?
郭建龙:换种视角看中国经济史(视频)
市场的逻辑:“好”意图为何带来坏结果?
陈志武:中国的“百年老店”为何如此稀缺?
行为经济学——避免消费“陷阱”
统一战争与衰亡战争 | 郭建龙
读书是最“昂贵”又“廉价”的事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